免费热线: 400-123-4567

prevnext

透过银幕,与童心童真对话

 

图为电影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剧照

 

 

图为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剧照

 

 

图为电影《西小河的夏天》剧照

 

 

图为电影《愤怒的小孩》剧照。

 

核心阅读

以类型叙事提升儿童电影的观赏性和思辨性方面,动画电影的突破尤为明显。

破解儿童电影的发展难题,除创作本身提升美学品格外,产业层面的建构也十分必要。

中国儿童电影有着良好的根基,曾涌现多部经典之作。动画片《大闹天宫》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《神笔马良》、真人饰演的儿童片《鸡毛信》《宝葫芦的秘密》《小兵张嘎》《闪闪的红星》等,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,也深刻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。孩子们通过观看电影拓展人生的视野,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,培育强健全面的心灵,为一生铺展明丽的底色。

新世纪特别是近期以来,中国银幕的新变化、新力量迭出,一批优质儿童电影作品引人注目,儿童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不断拓进,值得总结和思考。

在美育的层面定位儿童电影

变化首先来自对儿童电影的认知。

近些年,创作者意识到不能只求说教功能、不顾艺术规律,只有平等而真诚地面对小观众,蹲下来与他们对话,作品才可能走进他们的内心。他们将儿童电影视为审美教育的一种,并在具体创作中付诸实现。

美育是提升儿童全面素质、启发儿童想象力、保护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。儿童电影除有正面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外,更有其他媒介不可代替的美育价值。一方面,它用具体可感、鲜明生动的“美”的形象感染和教育儿童,其吸引力超越了文字和数字。另一方面,它能够调动情感,激发爱心,唤起童心、童真、童趣,使儿童在审美中得到爱与善的陶冶。同时,它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游戏性,为儿童提供一个想象与娱乐的平台,让他们得以放飞梦想、实现愿望。

创作者对儿童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有了新的定位。繁荣儿童电影创作,应当分层次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。儿童电影并不只是拍给儿童看,成人观众也是受众群体,应兼顾儿童和成人两类受众的审美需求,创作合家欢式的电影。所以,儿童电影不等于简单化、低幼化,应当以更具智慧的叙事表现童真童趣。

儿童电影也应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,进一步拓展题材、内容、形式、手法。谨防为追求主题深奥,叙事含混晦涩,沉迷艺术个性表达,将儿童片拍成了“作者电影”。众多经典作品启示我们,儿童电影应该具有人文关怀,但叙事层面应当直接、明快而生动,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观赏需求。

在类型书写中追求人文深度

随着创作观念发生重大转变,近年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也有了重大突破。

其一,不再简单教条,而是以类型叙事提升影片的观赏性和思辨性。动画电影的类型化尤为明显。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《猪猪侠》《熊出没》《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》等系列片,以及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《大鱼海棠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《未来机器城》《罗小黑战记》等单片动画电影,全方位引入类型电影的创作观念,类型元素的营造成为主导。其他优秀儿童电影如《长江七号》《寻找成龙》《愤怒的小孩》《猪太郎的夏天》《嘉年华》《米花之味》《银河补习班》等,也都不同程度采用类型叙事。

这些影片融入科幻/魔幻、悬疑、喜剧、动作、情感、励志等类型元素,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。其中以科幻/魔幻类型最多。把看似平凡常见的事物幻化成神奇美妙的形象,将深奥复杂的事物演变成浅析明朗的形象,抓住儿童思维的非逻辑性特点,科幻/魔幻类型片尤其贴近儿童心理,容易营造童真童趣的形象,赢得不少小观众的心。在此基础上,这一类型把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,唤起更大人群的心理共鸣。

其二,内容层面,儿童电影不再拘泥于平面直白的“好孩子”塑造、简单空洞的价值观宣扬,而是注重提炼反映真实生活,塑造丰富立体的人物,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人文深度和思辨价值。无论动画电影还是真人饰演影片,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赢得共鸣的关键。比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的小哪吒,并非天生的乖孩子而是顽劣不逊,哪吒一路成长投射出的人性之光,温暖并感动了很多观众。